作为世界第一煤炭大国,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,煤矿资源在我国的资源格局中仍会占据重要地位。而在我国煤矿从业人员中,从事采煤、掘进、运输、安控等危险繁重岗位人员占比在60%以上,这也导致我国的矿难频仍、损失极大,可以通过大范围的“机器换人”来有效减少矿难。 对于高危的煤炭开采行业,煤矿机器人http://www.imrobotic.com/的大规模采用,必然在大幅度降低矿难的基础上有效提升采煤效率,成为解决“矿难”难题的金钥匙。 煤矿的井下作业复杂多样,且具有不可预测性。例如,煤矿开采、掘进等设备的推进路径,必须依靠精准定位和导航。然而,煤矿井下为封闭空间和复杂电磁环境,定位和导航的难度很大。 煤矿一旦出事,就会造成重大损失,甚至会引发事故。这就要求煤矿机器人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很强的精准性,主要体现在地下复杂极端环境信息感知及稳定传输、大规模复杂系统数据分析、工作面设备故障自动化处理、复杂煤层自动割煤智能决策与控制等方面。 然而,由于我国煤矿机器人研发起步晚、限制多、人才匮乏、资源有限,导致我国煤矿机器人的结构和系统控制的可靠性研究成果还较少,并且存在不少“卡脖子”技术。 这一方面需引导大家来关注和从事煤矿机器人的研发工作,另一方面更要以需求为导向,把稳定性和精准性等卡脖子技术作为重点研发方向和战略目标,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|